|
四川大火烧毁“亚洲第一高木塔”,古建防火刻不容缓!木塔之称,该木塔已被烧塌。 目前暂未发现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相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通报。 灵官楼坐落在九龙古寺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据传是当时宰相首辅刘宇亮为纪念天官——王灵官而建。几百年来,香火旺盛。 灵官楼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损毁,震后原址重建,占地20余亩,由七重金殿组成,采用传统木结构形式建造,历时9年。 木塔的烧毁,让人心痛,又一次给木结构建造的防火敲响了警钟! 火灾是中国古城镇和文物建筑最大的危险 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5年时间,国家文物局接报文物火灾事故80余起,很多重要文物建筑在大火中,受到严重损毁甚至全部灭失。 2017年10月30日下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法轮寺东配殿发生火灾并烧毁。 ▲正在被大火吞噬的法轮寺 火灾原因是,工作人员下班时,将刚熄灭的油灯芯放入东配殿纸箱内,随即离开,9分钟后油灯芯复燃引发火灾。 火灾致使50平方米的东配殿基本焚毁,仅残余墙体及基础,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 ▲火灾后法轮寺东配殿 2015年3月27日,甘肃国保单位兴隆山古建筑群祖师殿火灾事故,过火面积约133平方米。 ▲甘肃兴隆山古建筑群祖师殿 2015年1月3号凌晨,云南大理巍山的明代古城“拱辰楼”,因电气线路故障发生火灾。火灾前,这一600多年历史的省保单位居然是茶馆的经营场所。 2014年1月11日,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香格里拉“月光之城”独克宗三分之二被焚,烧毁房屋242栋。 ▲图 被大火吞噬的独克宗古城 2013年5月31日,遂宁市蓬溪县高峰山道观发生火灾,火灾过火面积约430平方米(其中文物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非文物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 在今年3月21日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消防局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在各种威胁文物安全的因素中,火灾一直是中国古城镇和文物建筑最大的危险。 由于文物有不可再生的属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损失巨大。 目前,有关方面正在逐渐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火灾防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此外,国家文物局还在积极推进文物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公安部消防局局长于建华指出,文物古建筑在消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建筑耐火等级低。多采用木质结构,易燃可燃物多,且建筑密度大,缺少防火分隔,一旦起火易迅速蔓延。 二是用火用电不规范。从近4年文物火灾原因看,电气占26.8%,用火不慎占20.1%。 三是消防设施设备缺失。 于建华强调,公安消防部门要与文物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完善信息互通、风险预警等长效机制,共同防范文物古建筑火灾。此外,消防部门平日里也要做好灭火救援准备。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们在炮火中被炸毁,和平年代又一次次被无情的火灾侵袭。 我国的古建筑多为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木构建筑火灾的特点和原因 古建筑宏伟、庄重、壮观,背后却是暗藏重重火灾隐患: (1)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2)防火间距小,水平蔓延快; (3)人为隐患多,消防管理难; (4)交通状况差,自救能力弱; (5)倒塌情况多,安全危胁大; 引发古建筑火灾的原因,无非来自两方面,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从历年火灾发生的事故原因来看,近九成都是人为因素造成! 二、古建筑防火——来自古代的经验 古人为了防火,其实已经想了很多方法和措施。 (1)防火保护层与防火涂料 涂泥沫灰是最早有据可察的防火分隔技术措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火所未至,撤小屋,涂大屋”。人们通过将湿润的泥土覆盖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上,以实现阻隔火灾。我国甘肃发现的秦安大地湾大型公共建筑遗址,其出土的周围用泥土构筑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有清晰的“防火涂料”痕迹。 (2)防火墙和防火间隔 北宋的《营造法式》,可谓古代消防标准专著,其对建筑防火有专门规定的尺寸标准。从夯土筑墙使用砖石开始,用墙体隔火的技术便一直延续下来。 现在保存完好的北京紫禁城内銮仪卫仓库,每隔七间就空出一间,用三合土填实,直至房顶,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墙。从外部看,是一间无门无窗的房屋,从内部看,却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墙。 防火墙中常见的还有山墙,风火檐等,许多民居把山墙建得很高以达到防火的目的。 (3)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很早以前就把防火安全间距和消防通道作为防火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先秦古籍《考工记-匠人》总结了周王城的城市规划方式,它除有整齐的方格式城市道路布局外,靠城墙内部的四周有“环涂七轨”,即有宽度可并行7辆车的环城通道。 这既是古代战争的需要,也是消防的需要。
(4)避雷措施 古人发现雷击也会引发火灾,所以千方百计设计避雷设施,,开始是用吻兽(鸱尾和鸱吻),但这种吻兽在屋脊上除能起到装饰作用之外,并不起避雷防火作用。 后来发展为吐舌(金属丝作成)的龙头,这种舌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避雷防火作用。 (5)控制火源设计 在一些宗教活动场所的古建筑中常见有神龛(佛龛),其用意就是为了防火,由于龛凹入砖墙之中,燃烛敬香时,将火烛限定在不燃的砖群空间里,控制火源,预防火灾。
(6)消防水源、消防设施和消防队 古代在规划城市,营造宫殿、衙署,乃至庙宇、民居,对水源问题总是优先考虑。这不仅是为了生活、园林等用水的需要,也是保证消防用水的需要。 在建筑群中,会有配套消防蓄水,比如故宫里的金水河、太平缸。此外,古代夜里还有巡视打更之人,并在城市里配备专业的消防队伍。
三、木结构防火——来自国外的经验
从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己开展古建筑的防火保护研究。 1984年法国在卢浮宫扩建的防火设计中,采纳了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修建2万平的地下室,地面上是玻璃金字塔形状的双层入口,并对古建筑内易燃物表面进行防火阻燃处理,降低材料的易燃性,提高材料的耐火极限以减少火灾隐患。 英国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在古建筑的材料,阻燃技术、报警、消防设备、人员安全疏散及火势控制和烟气的移动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 北美、日本的研究人员对木材及木结构防火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认为:木结构的防火首先应采取构造措施,防止各种情况下的木构件表面温度升高而着火。 美国主要的建筑规范中都包含对重型木结构建筑的要求。这些要求列出了基于构件位置的结构构件的最小尺寸。2001美国木材理事会(AWC)发展了一种修订后的方法来设计防火木构件。 四、不能违背文物保护原则的防火改造
木结构古建筑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古建筑防火如何在不违背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呢?我们不妨先参考一下故宫的做法。 (1)贯彻一个方针,遵循一条原则 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从严管理,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做好防火的同时,也要做好灭火的准备工作,同时,从严管理,从严要求,从严落实,将防火安全工作与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 (2)建立健全各级消防组织 故宫建立了多级防火组织,此外还建立义务消防队,确保做到万一发生火灾,能及时报警并从容不迫地扑灭初起火灾。 (3)不断完善防火规章制度,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坚持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 ▲故宫消防车道 (4)完善古建筑的消防设施,采用现代消防科学技术和装备,确保古建筑安全。 故宫先后投资了6000万元建设消防设施,使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5)建筑物和结构进行处理 在木材的表面涂刷防火涂,尽可能地解决防火间距和分隔。经常清除古建筑附近的杂草、干枯树枝等可燃物。同时在不影响古建筑整体景观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修缮消防车道,以利于火灾扑救。 木结构古建筑防火,需要构建一套符合实际、操作性和适应性强的木结构古建筑消防安全体系,从防火改造设计、消防安全管理和消防规划三个主要方面出发,实现木结构古建筑的全过程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五、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 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木材阻燃剂、注氮控氧防火系统、中压单流体细水雾技术和PyroGen灭火技术等大量适用于木结构的新式技术和产品,可有效提升木结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除此之外,很多文化遗产保护强国已普遍应用3S技术、信息化等高新科技手段,建立文化遗产监测、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系统等。 在古建筑防火中,我们同样可以引入目前先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的火灾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装置、紧急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对古建筑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 这样一来,一方面对古建筑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及时预警,另一方面也通过监测积累科学数据,为古建筑长期保护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依据。 火灾已经成了古城镇和文物建筑最大的危险。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的防火保护,是古建筑保护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刻不容缓! 我们再次呼吁 时值冬季天干物燥 小心火烛,小心电器 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 |